永远激励我们的西迁精神
--电子娱乐城
研究生采访西迁教师
2014年年底,我们有幸作为电子娱乐城
研究生代表同院长杨瑞英、学生工作专职委员张长安、辅导员马薇三位老师一同看望并采访了六位电子娱乐城
的西迁老教师。在与他们谈话的过程中,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历史画面铺展在眼前,我们就好似踏入了一个历史珍馆,雀跃不已却又心生敬畏之情。
西迁精神
有这样一群人,从条件优越的东南而来,怀抱着“向科学进军,建设大西北”的宏图大志,用青春和汗水浇铸了一所大学;有这样一群人,虽早已退下三尺讲台,他们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却为交大人所津津乐道;有这样一群人,你可能不知晓他们的名字,却一定了解他们自强不息、艰苦创业的精神,那便是激励了无数交大人的西迁精神。1956年的电子娱乐城
还只是俄文教研室。当时的西安和上海相比,各方面硬件条件都很差。吴国荣老师当时随校西迁,他说道,那时候绝大部分的外语类教师都是教俄文的。1961年我们国家和苏联的关系发生转变,62年开始部分俄语教师转向了英语教学;73年随大形势变化,俄语教研室逐渐分出了英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日语等语种。
教学实录
周淼冬老师毕业于大连中国人民解放军俄语专科学院,当时同吴国荣老师一起分配至西安交大工作,他回忆自己转语种时说到,由于当时中文教材稀缺,自己还是通过苏联的俄文教材来自学英语的。徐婉珠老师同其丈夫周淼冬一起随校西迁来到西安。她回忆转语种时说到,因为我们都喜欢外语,又有外语学习的底子,所以转起来还不算困难。徐老师十分自豪地表示,自己在教学上一直很受同学们的喜欢。当时有很多不是我们班的学生过来旁听我的课,有时连教室的角角落落都挤得满满的。徐老师在80年和81年连续两年被学生会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,当时学生会赠送的纪念品笔记本徐老师还保存至今。锁铮老师和顾骏声老师是一对夫妻,56年一同分配至西安交大工作。锁铮老师向我们回忆当时的上课细节,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条件可言,我们上课还要背个录音机给学生们练听力;而且基本都是100人左右的大课,每节课都要用嗓子喊。锁老师打趣道,所以你们看我的嗓子现在都不好。说起起当时的学生,顾骏声老师带着感叹,当时的学生们都很想学习,很喜欢学习。当时刚刚恢复(上学)时,有些学生耽误了学业,来到学校后便使劲学,熬夜学习熬得眼睛都红了;我时常让他们休息,他们却还是要学习,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落后太多便十分努力迎头赶上。徐婉珠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叹,尤其是第一批的学生,他们的外语底子很差,但是学习异常刻苦;在徐老师的印象里,学生们经常熬夜学习。两位老师都表示,当时的学生勤奋刻苦,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学习动力,从不抱怨课业作业。
经验荟萃
吴国荣老师十分强调听说能力的重要性,他说道其实当时转语种的老师外语听说能力并不好,讲课基本上都是教授语法知识,所以其实当时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能力也不好。吴老师认为,外语学习,尤其是大学的外语学习,一定要以听说为先,多读多练,“老师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,自己得要有一桶水,甚至一条河”。顾骏声老师回忆自己的教学,她评价自己是投入式教学,“我很喜欢教学,喜欢备课,别人备1个小时,我会备2个小时、3个小时。我就只想着怎么用更好的方法更好地上课,学生们也很受感染。”顾老师介绍到,自己不仅仅是教授知识,还比较注重多给学生说的机会,而且自己还会给学生安排答疑时间。徐婉珠老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----因材施教,她认为不是教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越高深越好,而是要先了解学生的水平,从而调整教学内容、进度以适合他们的学习程度。另外,课堂上多和学生互动交流,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。除了教学,周淼冬老师提供了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。他表示自己年轻时很羡慕那些会几门外语的人,因此自己也想多懂几门外语。他买了很多自学的书,但后来发现,要精通一门语言都是很难的。所以他说道,做学问不能好高骛远,真正的一门外语并不容易掌握,要大量阅读并重视点滴的积累,“当时我们一般都把重要的典型句都记录在卡片上,我们家里还保存着好几个柜子的卡片。”
吴国荣老师在送我们出门时,还感叹到“молодежь, молодежь, так хорошо ”(青春,青春,如此美好)。87岁高龄的余学良老师尽管双目失明已经超过十年,但每天听音乐已经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“The Power of Love”(爱的力量)是他经常听的歌曲之一。老教授们也曾意气风发,也曾挥斥方遒,我们依稀能看到老师们神情里的怀念。这些西安交大的奠基人虽已淡出公众视野,但他们留下的西迁精神却成为西安交大之魂,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交大学子。
作者:张小娟、杨泽云、张舒婷